癌症治療期 生機飲食別當抗癌飲食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報導】  2011/09/26

生機飲食真的可以抗癌嗎?
專業營養師提醒:
生機飲食強調自然、未加工、未烹調的食物,可能影響免疫力,或者造成營養不均衡,癌友勿將生機飲食當成抗癌飲食療法。

 1.生食藏菌 影響免疫力

癌友生機飲食蔚為風潮,網路上流傳著生機飲食療法,趕走癌細胞的文章,但專業營養師提醒癌友,生機飲食並非救命仙丹,還可能造成免疫力降低或營養不均衡的情形,讓身體狀況更差。

保健醫院營養師林佳璇說,生機飲食選用自然、未加工的食材,未烹煮就直接食用;病人食用這些五穀雜糧、有機蔬菜水果、堅果……,固然天然、自然,但是卻可能造成病菌侵害身體,破壞免疫力的狀況。

林佳璇說,癌症治療期間進行放射性治療,造成身體免疫力降低,生食不能保證在清洗或處理時能完全乾淨,若直接食用,可能會有一些病菌侵害身體,對身體造成直接傷害,所以並不建議癌友在治療期間食用。

2.不易入口 營養不均衡

林佳璇說,生機飲食還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特別是缺少蛋白質的攝取。治療期間的癌友,最重要的就是補充熱量與蛋白質,所以在治療期間並不建議生機飲食;另一方面,不經烹調的食物,油脂較少,熱量也比較低,對於抗病的癌友並不適合。

林佳璇說,癌友最重要的就是要吃得下,什麼都吃是最好,生機飲食直接吃未烹煮的天然食材,因為口味不重,癌友往往沒胃口,造成營養攝取不足。且直接食用生食的話,調性偏寒,在中醫說法上,若是癌友體質偏寒,就不適合食用。

林佳璇建議若癌友要採用生機飲食法,可以選在治療期間後,但是還是需要在均衡飲食的基礎上食用,才能夠吃得健康些。

全文網址:UDN健康新聞

Power By udn.com

(Follow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量力而為:
切記瞭解自己身體狀況,只在一天中最佳狀態下運動。

2.慎選衣物:
運動要選用穿脫方便的寬鬆衣物,避免緊繃不適造成反效果。

3.記得暖身:
每次運動都要由緩和的暖身操開始,可以配合簡單的肢體動作(如擺手、肩關節旋繞)及伸展操當作暖身,暖身要做到感覺一點點喘或稍稍流汗,然後進入正式的運動。

(Follow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整理】   2010/11/15

不少癌症病患都誤以為吃得太好,過於營養,就會刺激癌細胞的生長與擴散,事實並非如此。吃得對,吃得好,才有足夠營養、體力以及耐力,增加抗癌本錢,並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及治療效果。若以為少吃,就能把癌細胞餓死,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衛生署台北醫院腫瘤科主任陳駿逸

 

(Follow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鋪大亨抗癌 掉髮…像當兵   【聯合報╱記者李奕昕/南屯報導】
 
林新醫院開辦「癌症病友聯誼會」,罹患肺癌的當鋪「大亨」王蘊澎分享樂觀抗癌哲學,他把掉髮看作當兵、嘔吐當成酒醉,呼籲病友別聽信偏方,應配合醫療相信自己戰勝病魔。
 
台灣省當鋪同業公會前理事長王蘊澎擁有15家連鎖店,近年擔任逢甲大學EMBA聯誼會長,正值人生飛黃騰達就醫查出患肺癌末期,去年8月連續咳嗽數月,原以為是小感冒,後來咳到失聲才驚覺不對勁。
 
「為什麼是我?」60歲的他說,第一個念頭是不能接受,雖然常應酬喝酒卻從不抽菸,得知噩耗在妻子面前強裝鎮定,無數個夜晚躲進房間暗自哭泣。
 
他轉念想成日悲觀對病情絕無助益,決定積極面對治療,至今接受19次化療、55次放療,掉髮就索性理光頭,看做重溫當兵歲月,副作用的嘔吐就是「喝醉了!」
 
王蘊澎說,面對癌症苦痛很寂寞,常自覺五臟六腑翻攪難耐,就像「武俠小說主角中毒一樣慘」,但他一邊對抗病魔,一邊四處演講、帶領員工出國,「只有自己能擊倒自己,所以我不把自己當成病人!」
 
林新癌症中心主任許振興說,癌症患者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從震驚、恐懼到拒絕,他會鼓勵病人調適心情做個「專業的病人」,就是積極面對治療,也呼籲勿輕信另類療法以免延誤病情。
 
全文網址:udn健康醫藥

(Follow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薑 遠離腸癌    2011/10/13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天氣逐漸轉冷,用薑調味的湯品、菜餚漸受歡迎。薑不只讓食物更美味,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薑還可以減輕腸道發炎反應,進而減少大腸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薑裡面的化合物或可預防大腸癌。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醫學院副教授蘇珊娜齊克參與研究計畫,她表示,許多細胞研究發現,薑是一種抗發炎物質。

有些化學物質會引起大腸癌,一些動物研究發現,若暴露於致癌化學物質,薑也許可以幫助預防腫瘤形成,減緩致癌物質傷害。

共有三十位健康成人參與這項計畫,研究人員將這三十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吃兩公克薑粉,另一組吃安慰劑粉末,連吃四星期。

齊克表示,美國人不見得每天都吃到那麼多薑,但在印度、中國、日本,多數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兩公克的薑,這些國家的大腸癌發生率都比較低,亞洲飲食包含較多蔬菜、纖維質,較少吃紅肉,可能是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產生保護作用,使亞洲人較不容易大腸癌。

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吃兩公克薑粉的人大腸發炎反應較輕微,研究人員解釋,腸道若持續發炎,腸道組織很容易產生癌病變,薑可以減少腸道發炎反應,未來或可用來幫助防癌。

研究人員提醒,薑有時會引起胃部不適、火燒心、脹氣等副作用,食用上最好適可而止。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醫學會出版的「防癌研究期刊」。

全文網址: udn健康醫藥

 

(Follow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飲食以植物食物為主。每天的食物中蔬菜、水果、豆類應占2/3以上。控制體重。避免過重或過輕,成年後體重幅不應超過5千克。以下為專家為我們提供的7個營養飲食建議。

建議(1

堅持體育鍛煉。如果工作時很少活動,每天應有1小時左右的快走或類似運動。每星期要進行1小時的劇烈運動,散步、騎車、打球、游泳、爬樓梯、划船、搞房間衛生等都可以,但要運動到出汗為程度。

建議(2

多吃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應吃400-800克蔬菜、水果,新鮮綠葉蔬菜、胡蘿蔔、土豆和柑橘類水果防癌作用最強。每天吃5種以上的水果、蔬菜,而且要常年堅持。

建議(3

多吃各種穀類、豆類、植物莖類食物。每人每天吃600-800克。

建議(4

不飲酒或限制飲酒。成年男性一天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1杯的量相當於250毫升啤酒、100毫升果酒或25毫升白酒)。

建議(5

限制高脂肪飲食。每人每天植物油用量應為25克,每月不超過750克。

建議(6

少吃鹽及醃制食品。成人每天鹽的消耗量應少於6克(約1湯匙)。

    

食物貯藏要防黴。食物在常溫儲藏下易生黃麴黴素,其毒素有導致肝癌的作用。不要吃在常溫下存放時間過長,可能受真毒素污染的食物。  

食物要保證新鮮。很多食物容易腐爛,因此要學會用冷藏或其他適宜方法加以保存。

注意食品安全。只有當食品中的添加劑、污染物及其他殘留物含量低於國家所規定的限量時,才是安全的。可採取沖冼、削皮、浸泡、加熱的方法減少危害。  

烹調方法要科學。不吃燒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和肉或醃肉,熏肉只能偶爾食用,而且也應與新鮮蔬菜、雜糧類食品混合食用。

建議(7

正確使用營養補充劑。對於遵循上述建議的人來說,一般不必再用營養補充劑。如果身體有特殊情況,補充營養劑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並非多益善,過量食用反而會帶來毒副作用。

上述建議如能做到,能將患癌的危險性減少30%-40%。如果加上不吸煙,患癌的危險性可減少60%-70%。防癌之道就在每個人的手中,請選擇這種健康的飲食方式。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下,人們都很講究吃,但殊不知有的食物搭配不当,可能導致疾病,甚至癌症。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哪些常見的日常食物搭配有所隱患呢。 

 

   【火腿與乳酸飲料易致癌】常常吃三明治搭配優酪乳当早餐的人要小心,三明治中的火腿、培根等和乳酸飲料(含有機酸) 一起食用,容易致癌。因為,為了保存香腸、火腿、培根、臘肉等加工肉制品,食品制造商會添加硝酸鹽來防止食物腐敗及肉毒杆菌生長。当硝酸鹽碰上有機酸(乳酸、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等)時,會轉變為一种致癌物質———亞硝胺。因此,不要常常食用這類加工肉品,以免增加致癌風險。

 

 

【牛奶與巧克力易发生腹瀉】牛奶含丰富的蛋白質和鈣,巧克力則含草酸,若二者混在一起吃,牛奶中的鈣會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成一种不溶于水的草酸鈣,食用后不但不吸收,還會发生腹瀉、頭发干枯等症狀,影響生長发育。

 

 

【海鮮與啤酒易誘发痛風】海鮮是一种含有嘌呤和苷酸兩种成分的食物,而啤酒中則富含分解這兩种成分的重要催化劑———維生素B1。如果吃海鮮時飲啤酒,會促使有害物質在體內的結合,增加人體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從而形成難排的尿路結石。如果自身代謝有問題,吃海鮮的時候喝啤酒容易導致血尿酸水平急劇升高,誘发痛風,以至于出現痛風性腎病、痛風性关節炎等。

 

 

【水果與海鮮不容易消化】吃海鮮的同時,若再吃葡萄、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就會出現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因為這些水果中含有鞣酸,遇到水產品中的蛋白質,會沉澱凝固,形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質。人們吃海鮮后,應間隔4小時以上再吃這類水果。

 

【蘿卜與橘子易誘发甲狀腺腫大】蘿卜會產生一种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如果同時食用大量的橘子、蘋果、葡萄等水果,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經細菌分解后就會轉化為抑制甲狀腺作用的硫氰酸,進而誘发甲狀腺腫大。

(來源:新華網)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坐可能致癌

加拿大的流行病學家Christine Friedenreich在11月3號的美國癌症研究所研究會議(AICR)上說,根據她的研究,在美國,每年有4.9萬起乳腺癌和4.3萬起腸癌病例與不運動有關聯,而乳腺癌和結腸癌似乎是與運動關係最密切的兩種癌症

研究認為,若人們運動更加頻繁,約3.72萬起肺癌、3.06萬起前列腺癌、1.2萬起子宮內膜癌和1800起卵巢癌病例或許都可以避免。此前已有諸多研究猜測,久坐不動有致命的後果,就算久坐之後人們加強運動也難以改變。

澳大利亞貝克IDI心臟病與糖尿病研究所的Neville Owen認為,現在看來,人們休坐的時間越長、患癌的風險就越大的這種假設的可能性很高,歐文的研究顯示美國的成年人平均每天靜坐15.5小時,而我們站立和行走的時間只佔據我們一天中的極少一部分。好消息是,只有長久不間斷的安坐才是最不健康的,只要人們頻繁的在久坐之中花上幾分鐘做些輕度的運動,他們患癌的概率即可降低,歐文的研究發現,1到2分鐘的休息可以減少體與患癌有關的分子含量。

其實,即使那些完成了每天建議的運動值(30分鐘)的人,他們每天實際活動的時間也僅占一天中的3%。去體育館或者進行經常性的運動仍很重要,但這並不是全部。美國癌症研究所的女發言人本德(Alice Bender)建議我們應該在剩下的97%的時間裏插入幾次短暫運動。

在Christine Friedenreich的研究中,絕經後參加中等至高強度運動的女性一年後與沒有進行該強度運動的女性相比,體內的C反應蛋白含量要低,而低含量的C反應蛋白與低乳腺癌患病率有關。Christine Friedenreich從她之前的有關研究數據中估計,每天鍛煉或許可以減少20%至30%的乳腺癌和結腸癌患病率。歐文的研究則顯示甚至一些短暫的運動都可以減小患癌風險,在研究中,1到2分鐘的休息與小腰圍、低的胰島素耐受性和低程度的炎症有關聯,而這幾個都是與癌症有關的風險因數。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9/26   【元氣周報/記者牟玉珮/報導】

癌症中心總醫師張沛弘指出,運動的「劑量」要多少?可以用心跳數來估算,開始時運動量要達到以下公式算出來的心跳數:

40%×(最大心跳-休息心跳)+休息心跳=你需要的運動量(心跳數)

最大心跳怎麼算:是指運動到最喘時的心跳,如果不知道最大心跳多少,可以用(220-年齡)來估計。

範例:一名60歲的人,估計最大心跳是160,如平時心跳為每分鐘80下:

40%×(最大心跳160-休息心跳80)+ 休息心跳80=112

可由跳動112下的運動量開始。

如果這樣心跳速率的運動,無法維持15分鐘,可以從更低心跳的運動量開始。除了走路以外,可利用輔具、姿勢、穿著及調節生活步調、騎腳踏車、走跑步機,甚至太極拳等,以達到運動目的。

原文載於:UDN健康醫藥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得癌症後
,是不是要改吃生機飲食?」「化療後食慾不振、嘔吐,該怎麼吃?」癌症病患往往因疾病纏身,吃這個也怕、吃那個也擔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美國國家研究中心發現,
80%癌症患者營養不良,更有20%40%癌患並非死於癌症本身,而是營養不良引起的各種問題。

     抗氧化營養素 增加抗癌力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蔡一賢表示,營養不良的癌患易發生感染、併發症,對治療反應也較差,因而較難挺過化療。有些癌患嚴重挑食,甚至誤信可採用斷食法,企圖餓死癌細胞。

      蔡一賢以太極觀點提出「虛實相輔,效益相乘」概念,建議癌患吃多樣化食物。「實」是均衡攝取熱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虛」是多吃富含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及多酚類等抗氧化營養素的新鮮蔬果,防癌又抗癌。

      2010BMC Medicine期刊研究證實,抽菸男性連續八周,每天吃三顆奇異果,和僅吃一般飲食的抽菸男性相比,DNA修復能力、血液中的抗氧化能力明顯增加。台北醫學大學營養保健系教授謝榮鴻指出,過去挪威學者研究提到,奇異果的抗氧化效果主要來自豐富的維生素C,每日攝取一至三顆奇異果,三周後淋巴球中DNA損傷明顯降低,可降低正常細胞產生癌變機率。

     少量多餐 吃高營養密度食物

      癌症病患治療過程中,常因攝食困難、消化不良而導致食慾不振或營養吸收能力受損。蔡一賢建議癌患少量多餐,多攝取高營養密度的新鮮食物,讓每一口都能吃到滿滿的營養。

      美國飲食學會期刊2005年以低卡路里、營養素含量及多樣化程度作評估,公佈營養密度公式(營養密度愈高愈好)。根據此公式分析市售常見水果發現,黃金奇異果、綠奇異果的營養密度排名第一、二名,其次是柳橙、小紅莓、香蕉與藍莓。

      黏膜發炎是癌症病患化療或放療最常見的副作用,營養專家建議可選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或利用果汁機、攪拌器將食物磨細打碎,或打成流質,方便咀嚼與吞嚥。多吃高維生素C的食物,如奇異果、芭樂及番茄,可協助促進體內膠原蛋白合成,改善發炎狀況,加速傷口癒合。

(本文摘自2011.05.25 中國時報,記者李盛雯 台北報導)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