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癌症症狀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得癌症後
,是不是要改吃生機飲食?」「化療後食慾不振、嘔吐,該怎麼吃?」癌症病患往往因疾病纏身,吃這個也怕、吃那個也擔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美國國家研究中心發現,
80%癌症患者營養不良,更有20%40%癌患並非死於癌症本身,而是營養不良引起的各種問題。

     抗氧化營養素 增加抗癌力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蔡一賢表示,營養不良的癌患易發生感染、併發症,對治療反應也較差,因而較難挺過化療。有些癌患嚴重挑食,甚至誤信可採用斷食法,企圖餓死癌細胞。

      蔡一賢以太極觀點提出「虛實相輔,效益相乘」概念,建議癌患吃多樣化食物。「實」是均衡攝取熱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虛」是多吃富含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及多酚類等抗氧化營養素的新鮮蔬果,防癌又抗癌。

      2010BMC Medicine期刊研究證實,抽菸男性連續八周,每天吃三顆奇異果,和僅吃一般飲食的抽菸男性相比,DNA修復能力、血液中的抗氧化能力明顯增加。台北醫學大學營養保健系教授謝榮鴻指出,過去挪威學者研究提到,奇異果的抗氧化效果主要來自豐富的維生素C,每日攝取一至三顆奇異果,三周後淋巴球中DNA損傷明顯降低,可降低正常細胞產生癌變機率。

     少量多餐 吃高營養密度食物

      癌症病患治療過程中,常因攝食困難、消化不良而導致食慾不振或營養吸收能力受損。蔡一賢建議癌患少量多餐,多攝取高營養密度的新鮮食物,讓每一口都能吃到滿滿的營養。

      美國飲食學會期刊2005年以低卡路里、營養素含量及多樣化程度作評估,公佈營養密度公式(營養密度愈高愈好)。根據此公式分析市售常見水果發現,黃金奇異果、綠奇異果的營養密度排名第一、二名,其次是柳橙、小紅莓、香蕉與藍莓。

      黏膜發炎是癌症病患化療或放療最常見的副作用,營養專家建議可選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或利用果汁機、攪拌器將食物磨細打碎,或打成流質,方便咀嚼與吞嚥。多吃高維生素C的食物,如奇異果、芭樂及番茄,可協助促進體內膠原蛋白合成,改善發炎狀況,加速傷口癒合。

(本文摘自2011.05.25 中國時報,記者李盛雯 台北報導)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志誠 (衛生署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2011.09.16
 
      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上班族,近來胃口變差,體重直直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來,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所致而不以為意,但近兩個月出現持續性乾咳、走路也比從前來得容易喘,經同事勸說才到醫院進行檢查,卻發現肺部縱膈腔內的淋巴結腫大,證實罹患肺癌晚期且已腦轉移!

  由於為晚期肺癌,醫師建議採用化學治療控制腫瘤並抑制癌細胞生長,但病患因恐懼化療副作用,認為化療完就只能躺在床上無法進行日常活動,或覺得頭髮會一夜完全掉光而拒絕治療。經醫師詳細解說,目前新一代化療藥物治療,病況控制良好,且病患不需住院還能正常上班。

  如同大部分癌症病患的反應一樣,對於化學治療感到恐懼排斥,認為「聽說化療的副作用很大」因而拒絕治療。衛生署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志誠表示,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最常見的包含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易感染及掉髮等,然而相較於傳統化療強烈的毒性反應,肺癌的化療新藥不斷進步,可依據病患生理及心理狀況,搭配適當補充營養的支持療法,緩解病患在化療引起的不適感。

  張志誠醫師進一步說明,化療所引起副作用的程度,會因化療藥物的種類、劑量以及病患身體的反應而有所不同。大部分因為化療而受到傷害的正常組織,由於會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在化學治療結束後都能逐漸復原,因此面對化學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病患及病患家屬無需過度驚慌。

  張志誠醫師指出,目前第一線化療用藥以gemcitabine(健擇)、vinorebine(溫諾平)、docetaxel(歐洲紫杉醇)、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為主,搭配cisplatin(順鉑)等鉑金類藥物治療,但針對身體狀況較差、年紀較大的患者,較不建議搭配鉑類藥物,因為鉑類藥物較易引起嘔吐等副作用;而原為二線化療藥物pemetrexed(愛寧達),自2009年起也成為肺腺癌第一線用藥,同時搭配維他命及葉酸使用,副作用大幅減少,血液毒性副作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的機率較低,且掉髮機率也減少許多,治療期間也較少需要輸血或輸液等醫療支持,對於肺癌的患者,多了一個新的治療的選擇。

  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資訊導致誤判,恐影響治療成效!張醫師呼籲,病患及病患家屬若對治療有任何疑問,應直接詢問醫師,針對自身的希望與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原載於:中時健康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曹世明(中山醫學院附設醫院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2011.09.06
 視力模糊眼茫茫 小心是肺癌前兆
張媽媽,65歲,平日無抽菸習慣,生活習慣良好,但近三個月,總覺得自己胸口悶悶作痛,看東西也變得模模糊糊的,剛開始她誤以為是老花眼,不以為意,但後來頻頻出現頭暈的症狀,在家人勸說下婦人至醫院檢查。

  張媽媽到醫院後在醫院義工協助下,掛進神經科,腦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兩個一公分大小的腫瘤,醫師建議張媽媽住院,但在住院的例行胸部X光檢查後卻發現肺部也有異常陰影,一系列檢查與切片後,這才發現張媽媽罹患晚期肺癌,並已出現癌細胞轉移的現象,經由胸腔科醫師解說後,張媽媽及家屬才了解這三個月,視力模糊及身體所發出的不適感,是由於肺癌所引起的症狀。

  早期肺癌的症狀較不明顯,即使有了症狀也會當一般感冒來治療,而延誤了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肺部氣管沒有痛覺神經,加上腫瘤躲藏在臟器裡,摸不到也看不到,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氣管,病人就不會有咳嗽或咳血的症狀,如果沒有侵犯到胸腔肋膜,病人就不會有胸痛的感覺,一旦病人因為咳血或胸痛到門診時,病灶常常已經大到侵犯氣管或週邊組織,以致肺癌很難早期發現,發現時都已經是晚期肺癌。在台灣,能夠早期發現的肺癌最多二成,其他都已進入三、四期,甚至發生轉移了,而這也是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肺癌發生率近三十年來增加近八倍之多,台灣一年因肺癌而死亡的人數近7千人,也就是說,一天將近有20人死於肺癌。抽煙一直被認為是導致肺癌的頭號兇手,不過從很多臨床研究顯示,包括二手煙、環境毒物(如空氣中有害物質)、職場災害(石綿廠等有機物)等等,都是造成肺癌發生的原因。然而,至少有四成的人是找不出任何原因,讓他們導致肺癌,而且研究顯示,這類人在亞洲的比例,明顯高於歐美國家,形成一個特殊的肺癌分布現象--「不抽菸也可能得肺癌」。

  肺癌的症狀大致上可區分為「胸部症狀」、「胸部以外的症狀」及「非特異性的症狀」,胸部症狀包含持續性咳嗽、不明的胸部疼痛、痰中帶血、呼吸會喘、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症狀;胸部以外的症狀,是由於腫瘤轉移的緣故,常出現不同的症狀,若腫瘤轉移至腦部會造成頭痛、視力模糊、嘔吐等症狀,若轉移至骨頭則會出現骨頭疼痛或骨折;非特異性的症狀則包含食慾不振、體重莫名下降、易疲憊、肢體無力等。

  以上述張媽媽的案例來說,因忽視肺癌的前兆,而錯失了早期開刀治療的機會,但是肺癌治療已露曙光,肺癌晚期的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為主,放射線療法為輔,雖然許多病患對於化學治療深感畏懼,擔心產生的副作用,其實副作用的嚴重程度會依據化療藥物的種類、劑量以及病患身體的反應而有所不同,再加上近幾年隨著藥物醫學的進展,新一代的化療藥物因作用機轉和傳統化療藥物不同,對細胞的傷害也相對減少,其副作用也明顯緩和許多。曹醫師指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式,以含鉑藥物如順鉑(Cisplatin)加上其他化療藥物合併使用為主,如Gemcitabine、Docetaxel、Paclitaxel、Vinorelbine、及目前健保給付於肺腺癌的Pemetrexed等,特別是新一代化療藥物對於肺腺癌患者,在降低病患於治療期間的副作用與延緩其存活期有顯著的幫助。

  肺癌病友與家屬應抱持正面積極的治療態度,許多中、晚期患者經過治療後,對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已減少許多,患者千萬不要放棄治療的機會,只要聽取專業醫師的建議及治療計劃下,肺癌患者都有機會抗癌成功。

 

原文載於:中時健康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何景良(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2011.10.28
季節轉換之際 勿把肺癌徵兆當感冒 
現在正值秋冬季節轉換之際,氣候溫差大,是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的流行高峰期,許多民眾久咳不癒,當心是肺癌徵兆!

  一名年約45歲家庭主婦,近一個月以來,出現咳嗽不止且偶爾會有輕微的頭痛,起初認為是季節交替所引起一般感冒而未進行治療,隨著咳嗽情況愈來愈頻繁,甚至連平常走路也覺得喘,直到有一天忽然感到呼吸不過來,在家人緊急送醫並經醫師診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了肺腺癌晚期且伴隨著肋膜積水。

  這晴天霹靂的消息,震驚了家屬及病患,婦人更沒想到咳嗽不止竟會是肺癌徵兆。由於發現時已為晚期且有腦轉移的現象,不適合使用手術切除,在醫師的建議下,給予化學治療並合併鉑類藥物,目前肺部腫瘤已逐漸縮小,恢復狀況良好。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景良醫師表示,上述案例誤將咳嗽當成感冒自行到藥房買成藥吃,其實臨床上有許多肺癌病人輕視久咳的嚴重性,通常都是等到出現極度不適感後才接受檢查,但往往都已晚期居多,其中約有兩成的患者到醫院求診時,肺部早已出現積水情形,尤其是女性肺腺癌患者比男性積水機率高,導致患者出現氣喘與疼痛等身體不適的感覺。

  早期肺癌症狀並不明顯,但隨著病程的延長,會逐漸出現咳嗽、胸痛或胸壓感、咳血或血痰、呼吸短促、疲勞倦怠、食慾不振或喘鳴等不適感,而上述症狀很容易與一般感冒所引起的不適相混淆,何醫師呼籲,現在正值季節交替時期,感冒或久癒不治的民眾,若出現咳嗽持續三週以上,建議至醫院做胸部X光檢查,較為恰當。

  治療肺癌會因期別而有所不同,如為早期發現者,通常建議採取開刀治療;但針對晚期或有遠處轉移的病人,多以化學治療為主,此階段的病患,主要治療目的是希望縮小腫瘤及抑制癌細胞增生,雖無法完全根治,但藉由化療控制癌細胞,以達到和平共存的目的。

  目前化療藥物多達7、8種,各有不同的作用機轉,不但可單獨使用,也可合併使用,如新一代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其掉髮、嘔吐及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已改善許多。何醫師提出,針對晚期肺癌的治療已漸漸傾向如慢性病一樣,主要是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並進一步延長病人生命與改善其生活品質。

 

錢遠皓領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